據此,我國目前已超額完成“到2020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0吉瓦以上”的發展目標。業內預計今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有望突破50吉瓦,對數人士看好未來三至五年的行業發展前景。
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立友認為,我國光伏產業近年來雖然規模擴張很快,但目前整個光伏發電只約占我國發電比例的1%,成長空間比較大。
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曹博表示,在市場廣度上,現在光伏產業已經有足夠的市場寬度,當市場足夠寬廣的時候,其需求將是樂觀的。在技術提升方面,整體上我國光伏技術也已開始自發更新迭代發展。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未來光伏業發展前景樂觀。
楊立友認為,我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能很快實現,最快是2020年,最慢會在2025年。他的判斷依據是,當前我國光伏業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均已形成規模,同時每一環節仍有技術進步空間,為進一步降成本提供了空間;其他非技術性的包括融資成本等,在有關政策更穩定、更完善后,也可以再降低光伏發電成本。
近年來,我國光伏先進技術產業化開始加速,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介紹,黑硅技術、PERC、N型電池技術成為當前電池片企業技術改革的主流方向,HJT電池開始加速產業化,組件環節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也在加速。成本及價格方面,2012-2017五年間,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成本均下降近一半,為光伏平價上網和大規模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此外,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毛利水平出現分化。上下游硅料、硅片、原輔材、電站等企業毛利較高,電池、組件企業毛利則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光伏產品價格還有下降空間。
華為網絡能源產品線副總裁、智能光伏業務部中國區總經理曾偉勝表示,解決補貼的問題,實際上是“降成本”和“提收益”的問題。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很難再降,因為要確保產品質量這一基本前提。那么如何“提收益”?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電量的提升,二是智能化運維水平的提升,三是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整個系統效率得到提升。光伏行業想要實現降成本、擺脫補貼依賴,需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鵬認為,光伏業要實現“去補貼化”,還有賴于未來政策方面的調整,因為目前我國光伏企業額外需要承擔的包括土地成本等太高。此外,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也會倒逼行業加速技術創新升級,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推動光伏行業到2020年達到平價上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