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23年,是中國企業出海的轉折點,這一年,熱土涌現,共識達成,全球化的步伐猛然加快;
2024年,則是中國企業出海的深水區,這一年,規模升級,模式躍遷,全球化的布局縱深推進,與此同時國際形勢風云變化,海外市場不確定性同步增加;
再到2025年,中國企業出海已不再只簡單聚焦于開拓市場,而是邁向對全球價值鏈的重塑與主導。
對于光伏行業而言,尤其是當前行業競爭加劇,“反內卷”被頻繁提及,經過幾輪優勝劣汰活下來的企業,想要保證持續的競爭力,勢必要面對更廣闊也更復雜的市場,出海是他們避無可避的大考。
然而受貿易摩擦、全球市場需求放緩及競爭激烈等多重因素影響,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背腹受敵,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寒意,光伏產品出口額已連續兩年同比下降。

在此情景之下,對于選擇“走出去”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如何篩選出適合光伏發展的市場,顯得至關重要。
歐美、東南亞、中東、非洲…冰火兩重天的海外市場
歐洲,作為一直以來中國光伏組件的主要出口市場,一方面加速光伏產業本土化進程,另一方面打壓中國光伏的動作不斷。今年上半年,根據Infolink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累計出口歐洲市場約50.5GW的光伏組件,同比去年下降7%。
一直保持著較高溢價和利潤的美國市場曾幾何時也是理想的出海選擇,但不斷揮下的關稅大棒,讓本就曲折的出海之路再添變數。今年7約,隨著“大而美”法案的正式生效,“可再生能源企業成為最大輸家,預計拜登時代數千億美元的補貼將一去不復返。”
東南亞方面,眾所周知的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多輪貿易制裁,中國企業普遍通過在東南亞布局產能“曲線出口”。但2024年受美國對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泰國發起光伏雙反調查的影響,這些產能也一度陷入停滯。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關稅并沒直接堵死中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的供應鏈布局,部分光伏產能仍然具備一定的利潤空間。
今年6月,天合光能和隆基綠能相繼赴印尼建電池及組件廠。但7月17日,路透社消息,美國太陽能組件制造商周四組團請求美國商務部對來自印度尼西亞、印度和老撾的進口產品征收關稅,指控這些國家的公司在市場上傾銷廉價商品,以削弱美國新建工廠的競爭力。中國光伏出海“新跳板”獲將生變。
面對傳統市場的逐漸飽和、關稅壁壘驟升,以及本土化進程加速,中國企業只會愈發舉步維艱,差異化布局尤為重要,地理多元化已成為中國光伏出海的核心戰略,不少光伏龍頭也紛紛調整海外布局,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正成為出海企業重點發力的新興市場。
根據伍德麥肯茲(WoodMackenzie)的分析,鑒于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電池組件征收的關稅高達651%,中東和北非地區10%的進口關稅優勢已然吸引了中國制造商。因此,到2029年,該地區的太陽能產能可能達到44GW,而預計到2028年,中國企業將控制其中85%的產量。
晶澳在今年4月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就曾表示,“在積極尋求一些新興的市場,新爆發或電力稀缺的,例如中東市場、非洲市場等。”
·中東
近年來,中東光伏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一方面,中東發展光伏的自身優勢好,光照充足;另一方面,其能源轉型的步伐加快且政策環境穩定。
沙特阿拉伯的“2030愿景”旨在到2030年實現其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50%,規劃裝機容量達到130GW。前不久,沙特還簽署了15GW風光購電協議,總投資約83億美元(約573億人民幣);阿聯酋制定了“迪拜2050清潔能源戰略”,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75%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阿布扎比2030愿景”,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30%的可再生能源。其太陽能發電能力已從2012年的僅12MW提升至2023年的6.1GW;即使是傳統上依賴化石燃料的卡塔爾也迅速擴大規模,在2022年世界杯前夕啟用了裝機容量為800MW的阿爾卡薩太陽能發電廠……

800MWAlKharsaah太陽能發電項目于2022年落成
圖源:陽光電源
而這其中,沙特作為中東地區新能源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光伏產業網梳理海關進出口數據發現,2022年,我國對沙特的光伏組件(已裝在組件內或組裝成塊的光電池,海關編碼85414300)出口額為21.28億元,2023年這一數字就暴增4倍多達到94.15億元,去年更是達到134.74億元,首次實現對中東單一國家出口額突破百億人民幣。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
制表:光伏產業網
去年國內光伏企業曾掀起一波中東建廠的熱潮,陽光電源、晶科能源、天合光能、TCL中環、協鑫科技、中信博等龍頭也相繼宣布了在中東的布局。
·非洲
英國智庫ODIGlobal的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近一半的海外投資和建設項目都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而自2010年以來,中國海外可再生能源外商直接投資和建設活動的五分之一發生在非洲,共計660億美元。
盡管非洲經濟體在中國太陽能和風能技術出口中占比相對較小,但在2020-2024年間,這些產品對非洲的出口同比增長了153%。再加之非洲對發電需求的增長和未開發的可再生能源資源,這種增長趨勢可能會繼續持續。
這其中,中國與南非、肯尼亞、莫桑比克的合作尤為積極。
南非方面,近年來與中國的關系進入“黃金時代”。今年6月,我國總計出口南非約0.31GW的光伏組件,占整體非洲市場進口量體的21%。此前在南非舉辦的2025非洲未來能源展上,全球逾650家企業參展,多家中國企業,如華為、陽光電源、比亞迪、隆基、天合光能、英利、通威、德業、錦浪、麥田、古瑞瓦特等紛紛亮相。

圖源:《人民日報》圖片報道
在肯尼亞,中國通過貿易、技術供應和項目開發,為其能源轉型做出了積極貢獻。2023年,肯尼亞有96%的光伏電池板來自中國。值得一提的是,其《2030愿景》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肯尼亞轉變為一個新興工業化、中等收入國家,為所有公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政府正在通過一系列戰略,計劃到2030年實現普遍能源獲取和100%可再生電力。
2025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組件對非洲出口量同比增長47.5%。而非洲市場的優勢也很簡單,除了得天獨厚的太陽能資源外:一方面,隨著電力供應的飆升和太陽能電池板成本的快速下降,非洲正處于能源革命的邊緣,市場空間大,盡管擁有全球60%的陽能資源,但其太陽能發電量僅占全球的1%;另一方面,非洲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較低,對于規?;a來說具有較大優勢。
目前,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天合光能、隆基綠能、晶澳科技、東方日升、正泰新能、德業股份等企業已經開啟在非洲的布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出海非洲仍有許多障礙需要清除,“很多人想在非洲開發太陽能,但那里仍然貧困。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在那些仍然負債累累、存在諸多社會和經濟問題的國家,非常困難。”
寫在最后
為了有效分散地緣政治風險,不少企業采取多區域供應鏈布局,以避免單一國家政策波動所帶來的沖擊。這不僅是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深層次的結構優化,關鍵在于對內強化技術創新,對外構建靈活協作網絡,并系統性利用原材料價格、物流成本、匯率及政策等波動因素,實現成本壓力的有效化解。
展望未來,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長加速及在長期的不確定性下,中國光伏企業必須洞察趨勢、緊扣需求,提前構建多區域產能靈活切換的能力,憑借技術優勢與敏捷布局的雙輪驅動,鞏固全球競爭力。未來,那些具備全球產能布局與本地化能力的企業,將在市場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