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光伏、鋼鐵等行業掀起轟轟烈烈的“反內卷”運動時,儲能行業卻在另一條賽道上默默“內卷”,只不過不是卷“低價”,而是一場以“火燒試驗”為核心的內卷。
從大儲到工商儲,從企業標榜技術實力到安全水準,這場“烈火試真金”的較量近年來連續上演。
一、儲能安全焦慮:從大儲到工商儲的“烈火試煉”
儲能系統的安全問題從未像今天這般刺痛行業神經。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增17起儲能安全事故,其中既有美國加州儲能電廠的連環火災,也有韓國儲能電站的熊熊烈焰。
這些事故暴露出鋰電池熱失控的致命隱患——單個電芯的異常升溫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短短數小時內吞噬整個儲能艙。

在國內,儲能裝機規??耧j突進的同時,安全焦慮如影隨形。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達30.46GW/77.3GWh,但安全事故率也隨之攀升。
過去行業拼的是成本和交付速度,如今安全反倒是成了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正是在此背景下,燃燒測試漸漸“火”了起來。
國網浙江綜合能源測試嚴格按照浙江省用戶側工商業儲能的典型實地布局,將兩臺220千瓦時的儲能柜以15厘米超緊湊間距并排放置,共部署200余個溫度監測點,在“零干預”狀態下進行全過程監測。

思格新能源則嚴格按照真實工商業場景下的最小標準安裝距離進行布置:前后兩簇設備間距20cm,左右間距30cm,高度還原了現場部署密度。

這些極端場景的模擬,直擊工商儲領域的安全痛點——在工廠、園區等人員密集場景,電池包間距縮小、運行環境復雜的挑戰遠超大儲。
二、工商儲的“內卷”困局:規模擴張下的安全悖論
工商儲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正在將安全矛盾推向臨界點。2024年,中國工商業儲能新增裝機1.9GW/4.87GWh,百兆瓦時級項目屢見不鮮。
然而,工商儲的部署場景往往隱藏更大風險:某數據中心儲能火災導致千萬級經濟損失。
“工商儲就像把炸藥庫建在鬧市區。”業內人士的比喻并非危言聳聽。
在浙江某工商業儲能項目中,200余個電池包在15厘米超緊湊間距下運行,一旦發生熱失控,火勢可能瞬間蔓延。
正是這種高危性,倒逼企業將燃燒測試這把火“越燒越旺”。
測試標準的升級印證了這一趨勢。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最新修訂的儲能安全標準中,工商儲的測試場景從單一電芯熱失控擴展至多簇聯動失效。
三、烈火煉真金:千億級投入只為安全護城河
燃燒測試的代價堪稱昂貴。遠景儲能的一次全尺寸測試耗資超千萬元,海辰儲能的開門燃燒試驗僅消防系統改造就投入數百萬元。
但企業為何仍趨之若鶩?答案藏在市場競爭的殘酷現實里。
在儲能系統報價跌破1元/Wh的當下,低價競爭已逼近成本紅線。
某高管透露:“去掉安全冗余設計,每千瓦時成本能降200元,但客戶現在可能更關心‘你的產品敢不敢燒?’”
更深層的變革在于技術壁壘的重構。陽光電源的爆燃面板將火焰垂直導流,華為數字能源在測試中采用“定向泄壓+物理隔離”設計,比亞迪的防火涂層使箱體耐火極限提升至2小時。
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產品安全性,更悄然隱含著行業游戲新規則——安全性能成為新的溢價支點,技術落后者面臨出局風險。
四、“反內卷”鏡像:儲能行業的同步跟進
儲能行業的“燒艙”熱潮,與時下熱門的“反內卷”敘事形成奇妙對照。
在鋼鐵、光伏等領域,政策推動產能出清、價格回升;而在儲能領域,企業自發通過安全測試抬高準入門檻,本質上都是對無序競爭的糾偏。
燃燒測試的本質是“良幣驅逐劣幣”——企業要么投入真金白銀提升技術,要么在今后的應用中暴露短板被市場淘汰。
同時隨著儲能“出海”加速,燃燒測試其實也正成為國際競爭的新戰場。
隨著美國NFPA855標準、歐盟CE認證、澳大利亞AS/NZS標準等要求升級,逐漸將燃燒測試列為強制需求。
企業需通過測試獲取“出海通行證”,目前已有陽光電源、比亞迪等海內外11家企業跟進測試。
中企出海面對的考驗早已與以往不同。國際標準尚未統一,企業需應對UL、CSA、IEC等多套體系;
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安全監管缺位,低價低質產品仍有生存空間。
未來的競爭不僅是技術,更是標準話語權。需要在“燒艙”中積累數據,在話語權爭奪中定義安全邊界。
當燃燒測試的火焰照亮儲能行業的每一個角落,這場看似殘酷高昂的“內卷”實則為破局之道。它倒逼企業告別粗放生長,轉向以安全為核心的技術深耕,從“規??駳g”走向“價值新生”。